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礦山生態恢復治理任重道遠
2015-11-25 13:23:07
在我國礦業不斷發展的歷程中,傳統開采模式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安全問題。近年來,個別尾礦庫潰壩導致周邊水質、農田等大面積污染、危及村莊安全等事故,教訓深刻。
四類因素制約尾礦綜合利用
隨著國家對尾礦資源重視程度的提升,我國尾礦資源綜合利用規模在不斷推進,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。以下四類因素是產生差距的根本原因:
一是技術因素。原礦類型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尾礦成分的多元性,且尾礦中各組分的品位已經很低,如此使得一些選礦技術未能完全適應低品位尾礦的選礦需求;一些特殊元素組分,由于工藝復雜、投資大,還難以工業化規模實施,或者說從經濟上講還行不通。
二是經濟因素。尾礦作建材或用于采礦充填是其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向,但問題的核心在于,尾礦作為建筑用磚等低附加值產品,因遠離消費市場而導致產品運輸半徑過大,使得產品運輸成本太高而削弱了產品市場競爭力。
三是政策因素。雖然國家先后出臺了資源綜合利用減免所得稅、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企業減免增值稅等優惠政策,但還沒有具體制定針對尾礦綜合利用的鼓勵性政策。
四是數據與信息因素。目前,很多礦業發達國家至少完成了一輪重點礦山尾礦資源的調查評價,能夠滿足社會投資決策的需要。我國至今還未開展全國性尾礦資源專題調查評價,不能滿足社會投資決策的實際需要。
尾礦綜合利用前途無量
前不久,有媒體發文稱:“尾礦資源化在社會效益、生態效益方面顯而易見,即使經濟效益方面也不亞于精礦、進口礦。”文章著重兩種開發利用方式,一是以處理高硅鋁礦預脫硅方式制取氧化鋁、活性硅及其它有價成份,二是以電熱法煉制鋁硅鈦中間合金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古德生說,當前,只有改變采礦方法,采用新技術手段和裝備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,才能更加有效地解決礦業開采中存在的環境安全難題。
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會長楊朝飛認為,我國采礦方式需要進行重大變革,要徹底拋棄粗放的采礦方式,努力向“綠色開采、清潔開采、無害開采、文明開采”轉變。
筆者以為,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治理由長期累積形成的礦山生態破壞,同樣需要曠日持久的披綠過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勞永逸。在著力整治現有污染問題的同時,更需避免新的破壞行為發生,防止陷入整治—回潮—再整治—再回潮的怪圈。增強過程意識,就是要喚起人們堅持穩扎穩打、步步為營的環保理念和認真態度,在礦山生態恢復治理中做到科學規劃、穩步推行。破山易,治山難,礦山生態恢復治理需要有一定的周期。必須建立一套系統性的科學規劃,并保證所有步驟在較長時間內一步接一步地完成。在沒有成熟的可借鑒恢復治理方案之前,應依托現有科技,將有限的資金花在關鍵點上。不斷總結,穩步推進,不能盲目攤大餅。
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,統一思想,認真抓好礦山復綠工程落實,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,在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綠水青山,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,建設綠色礦山,從而推動綠色礦產業的發展。